本刊特约作者锐角/文
最近港股通即将开业,许多投资者跃跃欲试去h股市场大显身手。 我整理了这7年投资香港股市的经验,不仅可供大家参考,也是投资经验的自我总结。
乘坐港股直达列车1次空
2007年8月中旬,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港股直通车。 刚刚经历了a股市场罕见大牛市的大量民间资本情绪高涨通过各种渠道进入。 这可能是市场史上最大规模的资本跨境流动。 从2007年9月到2007年11月初的两个月,可能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股价首次出现A株化的时期。 许多年轻的qdii基金经理一边叫嚣着要争夺国有企业的定价权,一边感叹在香港随便买什么股票似乎都很便宜。 被其他香港市场扼杀的内地资金也在疯狂获得“便宜货”的成就感。
我觉得上证综指四五千当下的a股真的太高了。 正当国家宣布将在天津进行直通运行试点的时候,开始研究比a股便宜得多的港股。 初选的股票是和,当时中航科工1.5港元,上海复旦0.9港元,真的很便宜。 一时冲动,我找了香港的子公司在香港的子公司开设账户,打了钱,开始了港股投资的历史。
满仓采购的中航科工平均价格仅为1.6港元。 当时位于a股市场的中国船舶历史上创下300元的高价,随着中国大型飞机项目的重启,军工行业中的1股有望成为下一批中国船舶。 想起索罗斯和罗杰斯20世纪70年代投资军工企业在熊市获利数十倍的例子,期待中航科工会成为中国的洛克希德·马丁(
2007年末,恒指突破后,开始看到顶部下跌,当天下跌超过千点。 当天,中航科技人员继续强势增长,创下2.6元新高。 看到那天悲惨下跌的恒指,以及牢牢存入自己账户的中航科学家,充满了豪气。 但是,好景不长,中航科学家也同样进入了调整趋势。
短暂的狂欢过后是痛苦的回忆。 结果没能去成的港股,成了外资机构掠夺大陆投资者的“运钞车”,在港的外资们对国内无知勇敢的“傻钱”们做了很过分的事情。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进入金融危机,香港恒指暴跌。 期间,没有业绩支撑的主题素材股,与业绩优秀、分红率稳定的蓝筹股相比,下跌总是很快。 当时,中航科技人员因业绩亏损,2008年秋季雷曼事件爆发,全球股市触底时,最低下跌至0.4港元。 不仅如此,其他国企股和香港中小市值股一样惨不忍睹,股价下跌90%以上。 例如0.3港币的上海复旦、0.6港币的创业环保、0.5港币、0.5港币、1港币、0.4港币、0.2港币、0.1港币等,但随后几年又诞生了上涨10倍至30倍以上的牛股。
那是绝望的一天,2007年末的群情激昂与2008年末的哀鸿遍野形成激烈的反差,令人恍如隔世。 由于没有涨幅限制,港股跌幅远远大于a股。 2008年末的香港股市,仿佛回到了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有多少人觉得梦中十年的股市其实是空的呢?
与像a股市场这样温水煮青蛙一样,几年来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弹后,不断创下新低的缓慢下跌相比,香港股市这样单纯粗暴,一步一步的快速崩盘,确实让人觉得措手不及。 中航科工2008年上半年股价整体在1.2-1.5港元之间波动,期望在未来市场好转时有机会盈利。 但是,9月雷曼事件爆发,港股完全崩溃,9月9日至10月28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中航科技人员迅速暴跌至0.4港元。 我基本上被愚弄了。 我忘了该怎么操作停止损耗。 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金融危机是什么,以及投资者陷入金融危机是什么样的感受。 幸运的是,由于有2001年铜爆胎的经历,我脆弱的小心脏勉强扛住了2008年令人心碎的暴跌。
那时,另一个令人痛心的是,我们这些喜欢买入中低价港股的内地投资者,并不是买入股票,而是买入像当时a股权证那样波动性较大的投机工具。 只是,门票有到期日,但在港股这样的中、市值小的股票还没有决定到期日。 2008年末港股最后一次暴跌时,许多股票暴跌后迅速反弹的幅度,印证了这其中市值小的股票在市场上大幅波动时的权证属性。 当时在香港上市的中型央企,2007年最高价格为38港元,在雷曼事件时最低跌破1.5港元的后两周内,股价迅速反弹至6港元以上。 在2008年金融危机高峰期,无数投机者在此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受港股直通车新闻刺激而涌入香港市场的无数普通投资者,大部分都成了这个市场的白骨。
Tenbager(10倍股)无法求得
2009年初,各国政府联合救市后,全球股市一齐出现反弹。 中国政府还制定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使香港股市受益。 2008年下跌剩余的股票大多开始迅速反弹,中航科工也很快反弹了1.2港元。 心悸的我,根据a股市场多年的经验,认定股价需要深度回调。 因此,1.2港币左右卖掉中航科工,在一半仓库买入0.6港币,在一半仓库买入0.8港币的集团的另一个上市企业——上海集优。
2009年3月的一天,我去淮海路上海香港广场拜访了朋友。 当时香港广场还在改造中,只看到铁皮上喷了几个大字,香港上市公司,代码01125。 我朋友正好是香港广场的项目经理,他告诉我,新加坡著名开发商凯德战术投资土地进入丽丰控股集团后,凯德派出的管理者主导了香港广场的这次改造。 首先是打扫脏乱差的电脑街。之后,香港广场的北楼引进了苹果专卖店,南楼引进了tiffany、cartier等几十家世界知名的奢侈品企业品牌,香港广场的业态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他还谈了商业房地产业态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等问题。 我非常承认这些世界级企业品牌的上传将大大提高香港广场的房地产估价这一事实。
当时丽丰控股的股价为0.09港币,总市值7亿多港币,不到改造后香港广场的一幢价值。 由于香港地产股均按公允价值计算净资产,当时丽丰控股的每股净资产达到0.8港元。 我想我真的发现了宝藏。 像香港这样的仙股多为老千股,丽丰控股的控股股东丽新系林家在港资市场的声誉确实不好,但老千股经常使用的合股行为似乎没怎么做过。 而且,在凯德地这样有名的集团在战术上出资后,我评价说丽新系应该不会做出那样的拙劣之手。 何况凯德地出资0.4港元,在套很深的呢。 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好,反弹掉上海集优,0.09港币左右分批买入丽丰控股。
台风一来,母猪在天上飞。 2009年春季估值修复行情真的很容易做。 在我购买丽丰控股集团后不久,股价开始暴涨,一个月内股价最高达到0.27元。 考虑到其高净资产,而且丽丰控股与丽新系旗下其他公司不同,其资产和项目均在内地,集中在广州和上海,房地产升值潜力很大。 在4万亿元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领域迅速回升,虽然当年只有5倍的pe,但另一只地产股的联合开发,曾经在2004年至2005年间,由于超低pe、超低pb,以及持续大幅增长,一年上涨了10倍。 那个时候,丽丰控股集团也想有同样的机会,等着成为自己人生中第一只腾格拉尔的股票。 最后傻乎乎地拿了一年,公司业绩增长了,但一分红利也没发,春季以0.24元卖出,损失了一年的价值成本。 (幸运的是卖出了,年以低价高比率分配股票,股价回升至0.12港元。 这就是价值投资陷阱的例子。
几年后,我们看到了私募基金大佬重阳投资的乔格贡的观点。 他说,滕买方的股票供不应求,个股在上涨5倍至10倍的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轻易导致上涨趋势的死亡。 普通投资者不应该追求tenbager,而是应该追求比较有信心的股票相对明确的50%或100%的涨幅。 很遗憾,我不擅长这个观点,花了很大的价值成本等待着丽丰控股集团更大的涨幅。 之后,花了几年时间,我在市场的波折中逐渐理解了这个观点。
确实,相对来说,如果对某个企业仔细研究,趋势也明确的话,从中获得明确性高的利益就是大致的比率。 但是,过了某个涨幅后的股价走势并不在我们当初所说的明确性之中。 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持有股票,其实是很危险的赌博行为。 随着公司基本面、时间、外部环境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不确定性呈几何级数累积,投资者持续盈利的概率直线下降。 像乔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有很多调查能力强的研究者,还不能把握很多投资目标的长期快速发展趋势。 更何况,不具备这些专业特征的一般投资者几乎不存在吧? 与其追逐tenbager遥远的梦想,不如认真寻找更明确的投资机会,即使每个细分市场都在30%以下。 我相信每个投资者都会遇到自己明确性高的投资机会,把握住比什么都重要。 这样的操作现在似乎很容易避免什么所谓的价值陷阱。
当时我的另一只股票是以0.6港币买入的中国软件国际,买入的逻辑很简单,和a股的中国软件都是报业集团的子公司,主要业务也一样。 2009年3月,中国软件在a股市场暴涨3倍,股价上涨至30多个。 中国的软件在国际上只有几美分,所以我觉得很便宜,就买了带着半仓。 持有至年3月,中软国际股价开始暴涨,突破1.5港币,之后陆续出炉。 我其实对那个业务没有很深入的研究。 只是因为与a股的比价效果差距太大而选择的目标。 这种纯粹的a股思维的选股方法在2009年的大反弹行情中确实有效,但在之后的港股选股操作中也让我吃了大亏。
另一个价值陷阱的例子
年3月,清仓中软国际和丽丰控股相继出现后,我自己的账户从2007年初到香港股市经历了一个月的账面盈余50%,到2008年最悲惨的时候账面上的本金浮动了70%,再到年3月超过了80%而盈利。 我有点不自豪,但我发现中航科工居然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援军工的政策指导下,不知不觉上升到了4港元。 也就是说,如果我一直有中航科技人员,前后不辛苦的话,当时账户的毛利润可以超过120%。
我忘了,投资需要休养。 反弹一年多的恒指也应该调整。 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人民币不断升值,港币紧随美元贬值。 但是,我没有放弃投资港股市场。 每天睡觉,第二天醒来感觉自己的钱又少了。 那种奇怪的心理含蓄,怀着想继续扩大胜利战果的非常紧迫的心理,我再次在香港股市后的调整市道上,陷入了新的亏损怪界。
迫切需要下一个合适的投资地点。 当时正好是广汽集团吸收合并,所以我觉得机会很好。 在最后一站高之前,短线投机,又赚了8%左右,更加有信心了。 到了4月底,计划将13港元私有化,比德丰地产停牌前的溢价高出144%。 会丰地产复苏后,股价很快上涨至12.52港元收盘,当日上涨135%。
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下,许多香港上市公司股价远低于净资产后,控股股东经常通过私有化的方法实现股东价值。 199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香港上市公司经常这样做。 李嘉诚也不例外。 在2009年香港股市反弹的过程中,已经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启动了私有化方案。
基于这个观点,我找到了上市公司中国房地产。 这家企业刚刚发表了2009年年报,根据香港会计准则,可以计算房地产增值部分进入每股收益。 按照这个计算标准,这家企业2009年的年报利润竟然是每股5港币多,每股净资产15港币,在当时低于2.5港币的交易价格中,pe竟然只有0.5倍,Pb只有0.16倍,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但是,我相信如果丽丰控股有投机成功的经验,会有掉馅饼的好事。
当然,我也试着研究了一下这个企业过去的历史。 企业主是台湾地区的地产商汪世忠,多年来在中国内地发展迅速,擅长资本运营。 2003年有低价私有化旗下的3家上市公司,但小股东无法享受相关收益。 年,中国房地产集团的另一个大型项目上海静安协和城也宣布进入建设后期。 我做过几次实地考察,工地很安静,工人开工不太积极,看起来项目施工进度很慢。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的地皮汪世忠于1992年获得,一直拖到2007年。 汪世忠凭借之前的项目上海康城出色的销售利润,重新包装并上市私有化的房地产业务后,15年后再次启动静安协和城建设项目。
中国房地产上市后账面利润很高,但股东没有任何红利。 另外,静安协和城项目进展缓慢,开发商明显涉嫌覆盖土地。 但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能够拥有那样大场地建设项目的开发商几乎只有中国地产一家,项目整体价值确实远远高于中国地产股总市值。 另外,中国房地产大股东持有70%以上,该企业被私有化的概率似乎真的很高。
也许是短线运气耗尽了,这只股票在我买入后,进入了调整期,股价很快下跌了10%。 此时,由于2009年和年上半年房价涨幅非常大,政府开始在各大城市出台限购措施。 感觉会影响高端房地产。 而且,人们一直对民营企业上市企业,特别是历史悠久的民营企业的投资表示担忧。 所以,我选择了止损操作。
回顾目前丽丰控股、中国房地产等控股公司在资本市场声誉不佳的上市公司,净资产和每股收益都很美好,但没有分红,对小股东不利的资本运营也经常发生。 这类企业是港资市场,典型的价值陷阱类企业。 价格超跌后,如果短期有催化剂支持,可能会有短期投机炒作的机会,就像我买丽丰控股的时候,但从长期来看,股价依然在0.2元以下。 在没有好消息刺激的情况下,股价一直低迷。 例如,在中国房地产方面,股价长期缓慢下跌,现已低于2港元。 其每股账面净资产值根据年度年报已经达到惊人的23.6港币,但依然不能刺激股价。
没能按时行动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我一直关注的a+h股企业广州药业非常出色,无论是牛皮震荡市还是熊市,医药类和支出类企业的股价都一直很稳定。 相对来说,医药领域在老龄化的趋势下,出现长期稳定上升的股票似乎更容易。
正好港股医药类企业股价大幅上涨,年内增长6倍,势头强劲。 而且,我发现这家企业经常和其他内陆知名医药企业(现改名石药集团) )的领域很相似,股价经常具有联动效应(这是做a股的习性思考)。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制药2009年度( eps0.6港币)和半年度) eps0.3港币)的业绩,与当时4港币左右的股价相对应,动态市盈率仅为6.5倍至7倍,pb为1倍左右。 大股东石药集团的背景也很好。 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混合全制公司,董事长蔡东晨也是领域知名人物。 我认为这是值得中期投机的标的,4港元左右在全仓库买。
我当时对这家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只是觉得看起来很好。 这种思维随后在香港股市再次蒙受巨大损失。 此时,日历已经回归年度,希腊政府违约响起了欧洲都柏林危机的警报声,又一次的金融风暴不知不觉中悄然临近。
希腊的债务问题彻底恶化,开始拖累整个欧洲的经济,也影响了中国对欧洲出口公司的业绩。 中国制药当时的首要利润点是维生素c原料药,非常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是出口,特别是欧洲市场这几年增长很快。
中国制药年初曾短线上涨至5港元,向往摆脱类似于年联邦制药的趋势。 等到那年3月年报公布后,由于下半年中国制药业绩大幅下跌,股价迅速下跌至我的价格。 参考过去优异的业绩和稳定的红利,我们认为仍能维持0.3港币以上的每股收益,10倍到15倍的pe。 这对医药股来说,足以维持其估值。 但是,虽然欧洲球蛋白危机受到中国制药出口增长的严重影响,但国内近几年由于维生素c原料药的价格上涨,国内各大制造商一齐扩大生产。 数据显示,当时国内建设的维生素c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年市场诉求量的近两倍。 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即将来临,但我沉浸在这家企业过去的辉煌业绩中。
半年后,中国制药的股价开始缓慢转阴,股价腰斩。 但是,在年9月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中,业绩降幅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在全领域产能过剩、行业内公司价格战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基本面状况迅速恶化,我的评价出现了重大失误。
我总结的教训是,医药股中的原料药企业与化工股属性强、业绩波动非常大、具有常规业绩稳定费用属性的医药类企业性质不同。
并且,国外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对这类大企业的关注度和研究覆盖度较高,一般可以对其基本面的变化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 因为这样的企业动向基本上能早期反映基本面的变化。
年定于多事之年,欧洲都柏林危机愈演愈烈,但去年8月发生中概股东南融通财务造假事件,美股中概股股价大面积雪崩。 这也扩展到了香港股市,许多科技类企业的股价也开始大跌,业绩的烫金开始慢慢剥落。
我一直关注着一些科技股。 上海复旦,,中国软件国际,。 我在中国软件的国际收获颇丰,浪潮国际在当时与中软国际股价走势一直可以比较(也是做a股的习性思考)。
当时浪潮国际股价最高从1.4港币下跌到0.4港币以下,业绩大幅下跌,但(后来扭亏为盈)趁业绩赤字买入,乘业绩赤字获利),抄底浪潮国际。
在中国制药股价处于前期破格稳定期后,从3港币跌到2港币,浪潮国际股价从0.4港币跌到0.2港币的过程中,我开始了2股之间的差价交易,持续了4个多月。 最后两股的价格腰斩,但我的亏损额控制在40%以内。
那又是一次痛苦的投资经历,让我明白了详细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是多么重要。 而不是像a股市场那样单纯的以比价效应选择股票。
在国外成熟市场,机构对所涵盖的上市公司基本面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很少随意宣传短期虚无的概念。 我想复制浪潮国际抄底成功的模式,但在这个a股市场上比较有用的低价主题素材股抄底在港股市场上几乎失效。 投资者如果不彻底研究一只股票的基本面,在下跌中捞取底气往往容易进入僵尸股集团。
进入讨论
来源:企业信息港
标题:“港股投资7年心路:跌势中抄底容易抄进僵尸股”
地址:http://www.quanhenglawyer.com/qyzx/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