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850字,读完约15分钟

演讲者:邱勇演讲地点:清华大学演讲时间:年9月24日

/ h// h// h /

我国都江堰水利工程(年9月28日拍摄)。

/ h// h// h /

埃及开罗的吉萨金字塔群(拍摄于年12月14日)。

/ h// h// h /

正在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年5月12日拍摄)。

/ h// h// h /

工程师将在国产c919飞机的铁鸟试验台进行研究开发试验(拍摄于年2月29日)。

/ h// h// h /

邱勇1964年出生,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3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94年7月博士毕业后到学校工作。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获得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3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 长期从事有机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电子学的基础理论、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和器件。 发表sci论文290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530余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工程促进社会进步,工程教育增进人类福利

项目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史。 工程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伟大创造,为人类的生存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文明的生存和繁荣创造了广阔空的空间。 工程学也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伟大实践,工程学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为文明的进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 埃及金字塔、古希腊帕尔特嫩神殿、古罗马科罗塞奥、印第安神殿、柬埔寨吴哥窟、印度泰姬陵等古建筑奇迹,以及中国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郑国渠等重要工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工程师是工程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有名的宇宙工程师冯·卡门说:“Ascientistdiscoversthatwhichexists,Anengineercreatesthatwhichneverwas。 科学家发现现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前所未有的世界。 “工程师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设计和完成了各种优秀的项目,处理了社会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增进全人类的福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伟大的工程往往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也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地球上的项目都是人类建造的。 工程教育肩负着培养工程人才的使命。 历史上,学校形态的工程教育始于18世纪初。 1702年德国在弗莱贝格设立采矿冶金学院,1747年法国设立路桥学校。 1794年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成立,创立了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理工学院模式。 虽然路径不同,但大部分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末确立了工程教育体系。 1889年技术教育法案颁布后,英国大学从以前流传下来的以文理为中心的教育扩展到了工程技术教育。 19世纪德国许多工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 1826年俄罗斯成立了莫斯科技工学校,逐渐形成了生产技术与实践教育密切结合的技术人员培养模式。 美国的工程教育在起步阶段受到法国和英国的影响,1819年成立的西点军校、1823年成立的伦斯勒理工大学、1828年成立的俄亥俄州机械学院是美国第一所技术学院。 二战前美国基本上形成了本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 工程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培养了许多高水平、专业化的工程技术人员,明显促进了各国的工业化进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中国古代的工程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迅速发展中传到了师徒相授以前。 中国近代工程教育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 “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工程学的知识和工程技术,促进了包括工业专科学校在内的各种西式学堂的建设。 晚清留美幼子中诞生了中国第一位近代工程师。 1912年,中国有111所专科学校,10所工业专科学校。 第一批近代工程师和西式学堂培养的工程人才在推进中国的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以后,我国工程教育迅速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教育层次结构逐渐合理,教育水平显著提高,走上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教育快速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中国的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南水北调项目成效显著,天宫二号空之间的实验室发射升空,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启动,c919大型客机顺利首飞,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一系列重大项目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可靠支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截至 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总入学率达到45.7%。 全国有2631所普通高等学校。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工程教育大国,工程类学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超过了30%。 中国的工程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创新人才,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主席习在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国有4200多万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开拓未来最宝贵的资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清华大学长期致力于优秀的工程教育。 好学校往往因她拥有的大师和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而受到世人的尊敬。 清华大学在工程行业拥有许多学术大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工程科学技术人员。

清华的工程教育历史悠久。 从1909年到1929年,从清华到美国留学的1290人中,有404人学习了工程。 建筑学家梁思成、化工专家侯德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32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工学部,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和电机工程三个系,施嘉炀、庄前鼎、顾毓琛三位麻省理工学院( mit )毕业生分别担任系主任。 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转型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开设了几个新的技术专业,倡导“红色专业、全面快速发展”的教育理念,开创了“用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从密云水库的设计到我国第一台数控机床的开发,从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到建设屏蔽试验反应堆,清华相继培养了优秀的工程科技人才,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逐步完成了从多科性工业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并且,清华的工科科研实力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5兆瓦低温核供热试验堆、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辐射成像检测技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大跨度建筑钢-混凝土复合结构新技术、大型结构和土体 重大的工程技术成果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工程水平,但我们更重视在参加这些重要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受过充分训练和培养的许多年轻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面临新的转变,机遇与挑战并存

进入 世纪以来,活跃在世界科技创新空面前,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在重塑世界创新版图,重塑世界经济格局。 新闻、生命、制造、能源、空之间、海洋等行业的原创突破为尖端技术、卓越技术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创新源泉。 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越来越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 瞬息万变的世界为工程和工程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快速发展机会,提出了越来越多、更大的挑战。 有必要认真考虑工程学的未来。 必须更多地考虑工程教育的未来。 因为这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目前,工程教育有弱化的趋势。 世界范围内,根据工程教育的程度,存在着用理科教育的方法培养工程师的现象。 广泛存在着工科教师工程背景不足、工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高、对领域公司人才培养流程参与不足等问题。 另外,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工程师的专业技能需要不断更新,但由于价格和机会等原因,很多工程师很难接受充分的继续教育,工程师的终身学习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快速发展中国家,工程师的经济收入与商业、管理、法律等职业相比越来越大。 工程师这个职业对青年的吸引力持续减弱。 优秀的年轻人对工科专业的趣味性降低,也发生了“逃离工科”。 这些问题既不是学校的问题也不是国家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工程教育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目前,工程创新人才严重不足。 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转型周期越来越短。 创新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工程科技行业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而且,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庞杂的现代工程需要跨学科、行业、文化的处理方案,对工程师的专业技能、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目前工程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许多快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需要以工程支撑可持续快速发展,但大量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新闻资源集中在发达国家。 快速发展的中国工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年度报告中指出,“在发达国家,每万人中有20-50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在快速发展中国家每万人中平均只有五名工程师和科学家。 ”。 在快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科大学数量相对较少,工程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师资、课程、实验设施极为缺乏。 工程教育资源越匮乏,培养足够合格的技术人员就越困难,依靠工程技术推动快速发展的目标就越难实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还有其他许多问题。 例如,在工程职业中,女性的参与机会很少。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工程行业仍然存在性别歧视,学习工程或从事工程职业的女性比例远远低于人口比例。

为了面对这些课题,国际工程教育界一直在思考和积极应对。 麻省理工学院于年8月启动了“新工程教育转型”( newengineeringe Ducation transformation )计划,面向未来的新机械和新工程体系,开设了以项目为中心的跨学科专业,学生的思考 面对工程教育变革的迅速发展,年世界工学院院长理事会( gedc )强调了工程教育的适应性、多样化和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截止到2004年,美国40多所大学开展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新战术——大挑战学者计划( grand challenge scholar program ),称:“使地球上的生命得以持续,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安全、健康 年6月6日,清华大学与中国工程院共同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 该中心旨在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智库型研究咨询中心和国际化交流平台,推动平等、包容、快速发展、共赢基础上的全球工程教育共同体的建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应对工程教育的挑战,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国际工程教育论坛,邀请世界工程教育界和产业界的重量级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谋划工程教育的未来。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程教育的呼声将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加大,工程教育快速发展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我们致力于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行动方案一定会更加和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必须为建设人类更美好的家园服务

项目的书,只是得到了人。 优秀的工程教育是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 工程教育的历史既是部分化史,也是融合史。 工学系不同学科之间、工学系和其他学科之间、工学教育和产业界之间融合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快速发展趋势,21世纪的工学教育正在转向跨学科的交叉、行业之间、国家之间、文化之间的合作。 未来的工程教育必须超越“工程”本身。 我们要着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工程人才。 未来的工程教育,要致力于推进工程知识、工程技术、工程人才的交流,推进社会各界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必须越来越加强责任意识的教育。 现代工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变化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工程师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 随着工程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网络安全、生物工程等问题日益突出,工程活动越来越密切地涉及到各种伦理、道德、价值问题。 工程师不应该只关注技术,而是要学会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 我们要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工程师,高尚道德的工程师,有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工程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形成,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工程造福人类,同时思考工程带来的不利后果,具备健全的人格、慷慨的基础、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工程师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必须越来越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程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运用,而是一个多而复杂的综合实践过程。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对工程创新的需求空前迫切。 工程师不仅要有纵观全局的能力,可以和不同学科的人一起合作,而且要有哲学思考、人文知识、公司精神,能够提出创新的处理方案。 学科间融合是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校要完善促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建立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创新性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努力培养工程科技行业的创新人才。 高校要在工程教育中加强创造性创新创业“三创”教育,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创新能力。 年,清华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加州伯克利大学共同成立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通过设立“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数据科学与新闻技术”、“精准医学与公共卫生”三个交叉方向培养了世界科技创新人才。 年,清华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微软企业在西雅图共同成立了世界创新学院,强调了三个“I”:国际合作学校; 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交叉; 整合,跨界融合。 年4月,清华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在米兰共建的中意设计创新基地正式启用。 该项目旨在促进教育、科研、文化和产业融合,着力建设全球影响较大的设计创新中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必须越来越加强交流合作。 虽然工程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工程学和技术人员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理解。 国际工程界和工程教育界应该加强相互了解和信息表达,充分交换意见,加强产学共同体建设。 加强公共信息表达交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项目新闻和价值,促进工程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全面提高项目和项目教育的社会影响,汇聚越来越多的国际共识和社会共识,以项目无限魅力激励年轻人 促进不同国家之间、快速发展中国家之间、快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工程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努力消除工程教育快速发展的不平衡。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未来的工程教育将呈现“工程+”的模式,该模式强调工程+责任、工程+创新、工程+沟通。

工程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世界,工程教育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世界。 我们要怀着世界豪迈的心情,展望未来的视野,怀着对人类的关怀,迅速发展工程教育的创新。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共同行动,共同培养卓越的工程科技人才,共同构筑人类更美好的家园。

来源:企业信息港

标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教育”

地址:http://www.quanhenglawyer.com/qyzx/13068.html